10余年时间,当初一颗不起眼的“肉痣”成长为一块溃烂的疤,到医院一查,竟是一种名为“基底细胞癌”的皮肤恶性肿瘤。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副院长李红教授提醒,要警惕面部突然变硬凸起或反复溃烂化脓的斑块,老年人要尤为当心。
基底细胞癌病变处
76岁的殷大伯来自奉节,据他回忆,10多年前,无意发现自己左侧鼻面部长了一颗像“肉痣”一样的新生物,有米粒大小,因为无明显瘙痒及红肿疼痛,便没有去管。
随后,新生物缓慢生长。7年前,便从米粒长成黄豆大小,并反复出现中心溃烂,殷大伯以为是皮炎,自行买了抗生素软膏涂擦后稍有好转。
3年前,新生物增大至花生米大小。殷大伯说,从那时候起,溃烂面边缘结痂后每脱落一次,溃疡面就扩大一点,并开始出现流脓及流血,这次他选择到了县医院治疗,但局部用药后,溃疡面仍缓慢扩大。
直到今年8月,殷大伯脸上的新生物已有钱币大小,辗转几家医院后在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进行了手术,殷大伯也终于搞清楚折磨自己许久的病原来是“基底细胞癌”。
手术前
李红教授介绍,患者的肿瘤恶性程度并不高,但病程长达10多年的比较少见。“患者前来就诊时,左侧鼻翼近鼻唇沟见一大小约1cm左右的皮肤溃疡,呈火山口状,溃疡内少量脓性分泌物,边缘结痂,以溃疡为中心的约直径4.5cm周围皮肤红肿变硬,双侧鼻粘膜慢性充血肿胀,在做了病理活检后,诊断为‘基底细胞癌’,手术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,还必须做得越干净越好。”
手术修复
8月26日,李红教授为患者实施了手术,首先将患者的鼻面部基底细胞肿瘤完整切除,包括肿瘤周围0.5厘米的皮肉组织也要切除,避免今后复发,然后再进行游离皮瓣修复术修复,恢复后看上去便与常人无异。
据了解,基底细胞癌是常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皮肤恶性肿瘤,常见于头面部,特别是鼻侧、脸颊、前额部等。早期往往是皮肤上突起一个小包,类似于结节,有时有色素沉着像色素痣一样,通常边缘会有隆起。随着肿瘤的生长,会从中间开始溃烂。
看望患者
李红教授介绍,基底细胞癌不痛不痒,经常会被患者误认为老年斑、色素痣等。他提醒,如果发现鼻面部出现异常的皮肤瘙痒、结节要给予高度重视,及时就诊明确诊断进行治疗,若反复溃烂化脓难愈合时,可能就有恶变的风险。
李红教授表示,手术切除是治疗基底细胞癌的首选方式,尤其是结节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,手术切除干净后无需后续治疗;但对于部位较深、手术无法切除干净的基底细胞癌,局部手术后可以联合放疗,降低复发率。